一、科学选址
1、地形与地势
选择地势高燥、背风向阳、坡度≤5°的砂壤土或砂石土地块,山区需避开洪水威胁并确保排水顺畅。场地需远离工矿区、交通主干道(公路1.0-1.5km、铁路5km以上)及居民区(500m以上),以减少噪音污染和疫病传播风险。
2、水源与饲料
地下水位需低于2m,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。粗饲料(如青贮、干草)年需量按成年梅花鹿2000kg/只、马鹿4000kg/只计算,需配套15-22.5亩/只放牧草场或稳固饲料基地。
二、功能区划与布局
1、四区分离原则
生产区:位于场区上风向,含鹿舍、饲料加工室、青贮窖等,鹿舍按公鹿、母鹿、育成鹿分群设计,间距≥2.5m以保证通风。
辅助区:毗邻生产区,布置精料库(全封闭)、粗料棚(棚式结构)及兽医室。
管理区:设办公、生活设施,与生产区间隔≥200m。
隔离区:位于下风向,含病鹿舍及粪污处理场(距鹿舍50m以上)。
三、鹿舍设计与建筑规范
1、建筑结构
采用三壁式敞圈,人字形屋顶,前檐高2.1-2.2m、后檐1.8m,后墙设可开关通风窗。棚舍面积按成年鹿2㎡/只、育成鹿1.5㎡/只配置,运动场面积需为棚舍2.5倍(成年鹿8㎡/只)。
地面采用红砖或三合土夯实,坡度5°以上,设排水沟防积水。
2、配套设施
料槽与水槽:砖石或水泥结构,公鹿槽高60-70cm、母鹿40-55cm;铁质饮水槽配加温设备。
仔鹿保护栏:高≥1.2m,内铺软垫草,设专用补饲槽。
四、卫生防疫与环保要求
1、防疫隔离
围墙高度≥2.5m,场区外围设绿化隔离带,净道与污道分设且避免交叉。定期消毒鹿舍,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外运。
2、环保措施
粪场置于下风向低洼处,污水经沉淀池处理;青贮窖、干草垛远离鹿舍并做好防火措施。
五、生产管理优化
1、饲料管理
精饲料按350-400kg/只·年储备,配合本地低价粗饲料(如柞树叶)降低成本。青贮饲料窖容积按1㎡/只设计。
2、智能化升级
引入环境监测系统,实时调控温湿度及通风;建立鹿群电子档案,追踪健康与生长数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