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证鹿的健康成长需从环境管理、科学饲养、疾病防控、繁殖管理等多方面综合施策,具体要点如下:
一、优化饲养环境
1、圈舍建设
选址需远离污染源,确保空气清新、水源充足,并设计合理的活动空间(梅花鹿每头需6㎡以上)。冬季需加强保温措施,如使用加热器维持舍温不低于-10℃,并保持通风良好。
定期清理粪便、残料,消毒圈舍及饮水设施,防止病原体滋生。建议每周消毒1次,使用生石灰或专用消毒剂。
2、环境调控
控制温湿度:梅花鹿适宜温度为8~25℃,湿度保持在60%~70%。夏季需遮荫降温,冬季铺设垫草防寒。
减少噪音干扰,避免突然声响引发“炸群”应激反应。
二、科学饲料管理
1、营养配比
精饲料以玉米(60%)、麸皮(20%)、豆饼(20%)为基础,添加骨粉、食盐等矿物质。生茸期公鹿需提高蛋白质至20%~25%。
粗饲料可选用青贮玉米秸、氨化秸秆(消化率提高10%)或发酵草粉(草粉与热水1:1混合发酵)。
2、饲喂方式
定时定量:每日3次(早7点、午12点、晚6点),精料量根据生长阶段调整(如成年鹿每日1~1.5公斤)。
冬季增加高热量饲料,保证饮水清洁充足,水温不低于15℃。
三、系统疾病防控
1、预防措施
定期接种疫苗(如口蹄疫、鹿瘟疫苗),新引入鹿需隔离观察30天。
每月全面体检,监测体重、体温及排泄物,重点防范寄生虫和消化道疾病。
2、疾病处理
发现异常(如食欲减退、腹泻)立即隔离治疗。用药需遵医嘱,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。
仔鹿需补钙防缺钙症,表现为发育迟滞时可通过调整饲料或注射钙剂干预。
四、精细化繁殖管理
1、选种与配种
选择体格健壮、茸型优良的种鹿,公鹿3~5岁、母鹿2~4岁为繁殖年龄。采用小群配种(1公鹿配4~5母鹿)或人工授精提高受孕率。
2、孕期护理
孕期母鹿需单独饲养,避免应激。增加多汁饲料(如胡萝卜、甜菜)并补充维生素E。
五、日常监测与行为管理
1、定期记录鹿的体重、体尺及行为变化,利用生长曲线调整饲养方案。通过投料时吹口哨等训练降低鹿的警觉性,促进人鹿互动。
2、通过以上措施,可显著提升鹿群健康水平与生产效益。需注意不同鹿种(如梅花鹿、马鹿)的生理差异,针对性调整管理方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