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提高鹿繁殖率的关键技巧,分阶段整理,结合饲养管理、环境控制和遗传改良,确保高效实用:
一、配种期管理:提升受孕率
1、科学组群与选种
淘汰劣质母鹿:剔除不育、年老(7岁以上)、有恶癖(扒咬幼崽)或体弱多病的个体。
分群配种:按血缘、年龄分群(核心群/初配群),每群25~30只,搭配1头公鹿(公母比1:4~5),避免近亲交配。
种鹿标准:公鹿选3~7岁、茸大性旺的个体;母鹿选后躯宽、乳房发育好、温顺的个体。
2、营养与膘情调控
中等膘情:母鹿过瘦延迟发情,过肥降低受孕率。配种前每日补精料1~1.2公斤(豆饼+玉米为主),粗料自由采食。
补充矿物质:食盐18克/天+磷酸氢钙15~20克/天,预防微量元素缺乏导致不孕。
3、配种技术优化
定时放对:发情旺期(梅花鹿发情后11~12小时)每天配种4次,每次≥30分钟。
人工授精:对优质种公鹿采精,提高高基因传递效率。
二、妊娠期养护:保障胎儿健康
1、分阶段营养供给
妊娠后期(临产前2个月):精料增至1.3~1.5公斤/天,粗蛋白≥18%,补钙磷(比例1.5~2:1)预防胎弱或母鹿瘫痪。
饲料适口性:用青贮饲料、胡萝卜等多汁料,避免霉变引发流产。
2、减少环境应激
安静圈舍:隔离产仔区,避免惊扰导致流产。
适度运动:每日赶圈30~60分钟,增强体质并降低难产率。
三、哺乳期管理:提高仔鹿成活率
1、母鹿泌乳支持
高蛋白日粮:精料量1.5公斤/天,添加豆粕(蛋白质≥20%)和维生素A/D,提升奶质。
清洁饮水:保证水源新鲜,预防乳腺炎。
2、仔鹿护理关键
初乳喂养:出生30分钟内让仔鹿吸吮初乳,增强免疫力。
保护栏设置:垫厚干草、光线昏暗的护栏,避免踩踏伤害。
早期补饲:15~20日龄开始训练采食精料(如燕麦糊),促进瘤胃发育。
四、综合技术措施
1、疾病防控
疫苗与驱虫:妊娠前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,定期驱虫。
“三炎”预防:脐带炎、肺炎用碘酒消毒,圈舍每日清扫。
2、遗传改良
引入外血:每2年引进种公鹿更新血统,避免近亲退化。
杂交优势:例如东北马鹿×天山马鹿,后代产茸量提高30%。
3、环境精细化调控
温湿度:冬季舍温≥5℃,夏季≤25℃;湿度40%~70%,过高易诱发皮肤病。
光照:配种期延长光照至14小时/天,刺激发情。
|